教學樓里也能玩自行車速降?近日,深圳龍津中學將教學樓樓道“爆改”為自行車速降賽道的新聞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熱議。

據(jù)央視新聞報道,這次“爆改”的發(fā)起人是該校高三學生冼嘉朗,17歲的他創(chuàng)造了亞洲山地自行車速降賽中國歷史最佳成績,并已入選國家隊。他提出了在校園內(nèi)舉辦“速降嘉年華”的想法,沒想到,學校不僅未加阻攔,反而幫助他舉辦。而學校負責人對此的看法是:“學生都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我們?yōu)樗麄冋故咀晕姨峁└鼜V闊的舞臺?!睂W校公開表示支持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令人動容。
在短視頻時代,“在學校教學樓里刷樓梯”的事件天然具備“出圈”基因。但比起熱鬧,更值得社會關注的是“學校愿意以行動來支持一位同學的想法”的教育理念。
從常規(guī)思維看,這樣的支持是破格的。高三學生請假訓練、參加比賽,還提出“爆改”教學樓辦一場校園賽事。對大多數(shù)學校來說,哪怕出于安全或是學校管理的考慮,第一反應恐怕也是婉拒。但該中學卻“一反常態(tài)”,協(xié)助他設計、組織、落實安全預案,最終讓這場校園嘉年華順利舉辦,屬實罕見。
冼嘉朗將之稱為“和學校的雙向奔赴”,這不是一句詩意的說法,而是一個年輕人獲得學校支持和響應的真實體驗。在這個意義上,它的確令人感動。但感動之外,更值得思考的是“支持學生差異化發(fā)展”的教育理念。

冼嘉朗在校園玩自行車。圖源:“深圳教育”微信公眾號
近年來,關于個性化教育的口號并不少見,但真正落地的案例卻依然稀缺。多數(shù)學校在應試教育與風險控制之間左右為難,而那些不走“主流升學路”的學生,常常難以找到容身之處。冼嘉朗之所以能獲得支持,并非因為教育制度已然放開,而是在某種程度上“遇上了理解他的大人”。
這種情況令人欣慰,也令人動容。但需要意識到,我們不能把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寄托在個別學校的勇氣與資源上。真正可持續(xù)的,是教育機制層面的松動,是教育觀念層面的更新,是不以成績單為唯一參照的評價體系。
“個性化教育”并非首次在新聞中出現(xiàn)。有學校嘗試撤掉講臺,以靈活拼接課桌的形式教學;也有學校嘗試使用AI賦能個性化教育,其目的都是解決學校在課程、教學、評價等環(huán)節(jié)模式單一的問題。
當然,學校并非要無條件支持所有學生的興趣,教育制度仍要保持邊界意識與安全底線。但只要不是簡單以“怕出事”為由一票否決,而是真正評估一件事的可行性、設置防護機制,那就意味著教育的重心開始從“管理學生”走向“幫助學生成長”。
一個學生的“非主流熱愛”也可以在校園中擁有存在的空間與舞臺,這種教育生態(tài),并不是每一個地方都具備,但正因如此,它才更值得被記錄、被肯定、被復制。
說到底,教育的任務,不是讓所有人走同一條路,而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路。當樓道變成賽道,社會看到的不只是學校的一次“大膽整活”,而是一種真正包容多元的教育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