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盛夏,快艇從廣東湛江雷州市覃斗鎮(zhèn)流沙港出發(fā)。流沙灣附近的蠔田星羅棋布。晨光下,千帆耕海,輕舟踏浪,在粼粼金波之上犁出一道道銀色的浪花。
近海漁排井然有序,組成一副副架設于海天之際的棋盤,又似一行行留白的稿箋。這是人與大海永恒的主題——一面與風浪落子對弈,一面將歲月寫成詩篇。
離岸大約10公里處,上百個周長在60—120米的圓形重力式深水網箱躍入眼簾。成千上萬條金鯧魚競相逐食,水面喧騰如沸。這樣的網箱,全省有6000多個,它們沿著廣東超過40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匯聚成一條吸納海洋能量、化育無數生靈的神奇珠鏈。
不遠處,是廣東最早投產的智能化養(yǎng)殖平臺之一“海威2號”,長86米、寬32米、高16.5米的半潛式桁架結構,宛如“鋼鐵堡壘”一般矗立于碧波之中。
一個小時的航程,串聯起廣東多年來“陸海接力、岸海聯動”的海洋漁業(yè)全產業(yè)鏈升級史。
古往今來,眾多的文人墨客曾為“鮮在廣東”留下見證:韓愈被貶潮州時,專門作詩感嘆海產品的琳瑯滿目和烹飪方式的講究;“老饕”蘇東坡寓居嶺南時,發(fā)明了生蠔“肉與漿入水,與酒并煮”的新吃法;而“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則在海康(今湛江雷州)吃蟹品酒消愁,由衷贊美:“天生此神物,為我洗憂患。”
耕海牧歌,源遠流長。據傳為宋代詩人梅堯臣所作的《食蠔》詩有云:“亦復有細民,并海施竹牢。掇石種其間,沖激恣風濤?!泵枋龅木褪菑V東珠江三角洲在海邊插竹壘石人工養(yǎng)蠔的過程。明清時期,人們在珠江口地區(qū)改造海邊的低沙田,以堤圍圈筑,出現了早期的港塭養(yǎng)魚。
廣東海洋經濟總量約占全國1/5,連續(xù)30年居于全國第一。遼闊的海洋,是高質量發(fā)展的強勁引擎和“壓艙石”。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指出,中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
在加快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的過程中,廣東人骨子里的敏銳與實干,一次次在大海的變幻莫測中凸顯。在進與退、用與舍之間,他們探索出一條科技驅動、生態(tài)優(yōu)先的高質量發(fā)展之路,也磨礪出“與海共舞”的堅韌和智慧。
漁業(yè)“芯片”的育成術
水產苗種是現代漁業(yè)的“芯片”。
到陽江市陽西縣,就能一睹海水養(yǎng)殖魚苗這枚“芯片”的真容。2024年廣東海水魚苗產量為67.96億尾,占據全國半壁江山。而廣東有將近一半的海水魚苗,產自陽西縣。
陽江市海水種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協會會長陳朝,是陽西縣頗有名氣的育種專家。剛破卵的魚苗僅有針鼻大小,他只看一眼,就能斷定已孵化了幾個小時。
踏入他位于月亮灣的種苗繁育基地,只見一個個方形的孵化繁育池整齊地排布于走道兩側,美國紅魚、盲曹魚、黃鰭鯛、金鯧魚、紫紅笛鯛等各種海魚親本,在模擬天然海水鹽度環(huán)境的池水里悠然游弋。池底留有經過特殊設計的凹槽,用于排水濾卵。
這便是陳朝給魚建的“婦幼保健院”。他在室內來回踱步,時而檢查恒溫設備、過濾系統(tǒng),時而叮囑技術人員調控水質。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咸腥味,散發(fā)出生命孕育的獨特氣息。
一提到老本行,他立刻滔滔不絕、眉飛色舞:“這魚‘談戀愛’呢,和人是一模一樣的,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溫度、咸度、光照,都要達到最適宜的條件,才能幫它們‘培養(yǎng)感情’……”
看似云淡風輕的言語背后,卻是陳朝為了摸透育種“密碼”四處奔走、飽嘗艱辛的30年堅守。而這30年,恰好也是廣東海水種業(yè)從“撈魚”走向“造魚”的關鍵轉折期。
早在清代,“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就在《廣東新語》中詳細記載了魚苗生產從捕撈、分揀到運輸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當時,魚苗捕撈十分興盛,“水陸分行,人以萬計,筐以數千計,自兩粵郡邑,至豫、章、楚、閩,無不之也”。
陳朝是土生土長的沙扒人,小時候經常到海邊捕撈野生魚苗。一網下去能撈到多少,撈到哪些品種,完全“看天吃飯”。進入20世紀90年代,人工育種技術才開始在沙扒鎮(zhèn)逐漸普及開來。
起初,陳朝在露天魚塘養(yǎng)美國紅魚。他承包的100多畝魚塘,因為臺風肆虐、排水不暢等關系,11年間被沖了12次,每次都損失慘重。
其間,他把目光投向了室內海水育種。一方面,沙扒鎮(zhèn)一帶海水水質優(yōu)良,鹽度在18—22‰之間,是魚苗繁育的天然溫床;另一方面,優(yōu)質的海水魚苗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每公斤魚卵售價幾千至數萬元不等,收益相當可觀。
種業(yè)前期研發(fā)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陳朝利用到福建、海南、臺灣等地購買魚苗的機會,四處請教專家,又不辭辛苦跑遍全省,遠赴海南等地實地考察。到了繁育期,他徹夜待在池邊,不眠不休地觀察、守護待產的雌魚,并絞盡腦汁地琢磨催產技術。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睔v史學家范文瀾談治學的這對名聯,同樣適用于所有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人——要想出成績,就得耐得住寂寞,潛心鉆研。陳朝有厚厚一沓記錄本,上面記錄著水溫、鹽度、溶解氧、各種魚類的排卵周期……密密麻麻的數據,點點滴滴都是心血的見證。
陳朝將他的育種“秘訣”歸結為一句話:把每一條魚都當成朋友去了解。他發(fā)現,魚“談戀愛”的方式形形色色:有的性子急躁,有的文靜慢熱。青斑就是后者的典型,它們交配前,先要“處”上一段時間,講究“情調”。雄魚會用頭部和身體摩擦雌性的腹部,慢慢“擦”出“愛情的火花”。
為了捕捉到這轉瞬即逝的“浪漫時刻”,陳朝曾經連續(xù)兩天兩夜守在池邊。就在他眼皮打架時,期待已久的“儀式”終于上演——兩條親魚優(yōu)雅地靠近、相互觸碰,仿佛在跳一支無聲的水下芭蕾,直到雌魚順利產卵。
光是掌握盲曹魚交配、產卵的習性,陳朝就耗費了足足4年時間。如今,他的技術團隊通過精準調節(jié)溫度等條件,能讓盲曹魚等20多個品種的親魚在室內產卵,還可根據需求調整產卵期,有3個品種能做到一年四季隨時產卵,響應客戶需求。
讓海水育種像大棚蔬菜一樣全程可控,這是沙扒鎮(zhèn)恒生水產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林李泉的夢想。自2010年以來,他一直在和一種叫輪蟲的微生物“較勁”。
如何給剛開口的幼苗喂上最合適的“初乳”?這曾是擺在所有海水種苗從業(yè)者面前的一道難題,直接影響到魚苗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
輪蟲是大多數經濟魚類幼體的天然餌料,過去主要依靠野外采集。為了實現人工培育輪蟲技術上的突破,林李泉無數次坐在顯微鏡前,聚精會神地觀察輪蟲的活動,反復調整培養(yǎng)液的配方;他率領團隊搭建了專門的輪蟲培養(yǎng)池,改進投喂策略,密切監(jiān)測魚苗攝食情況……
功夫不負有心人。林李泉多年的愿望終于實現,輪蟲也能人工培育啦!從此,開口期幼苗的進食難題得以解決。這項技術創(chuàng)新,讓魚苗的成活率奇跡般地提升了10倍以上。
近年來,廣東海水種業(yè)攻關捷報頻傳:野生南海硇洲族大黃魚人工馴養(yǎng)與規(guī)?;庇夹g得以攻克,章紅魚人工繁殖與規(guī)?;绶N培育技術率先在全國突破,黃金鲹、巴浪魚人工繁育技術填補國內空白,潮州饒平海鱸實現省內全流程人工繁育……一粒?!八{色芯片”正被加速點亮。
“深藍接力”的父子兵
發(fā)展現代化海洋牧場,除了要有出色的“芯”——種苗,更離不開強大的“器”——先進的養(yǎng)殖裝備。
2023年6月,投資超3000萬元的半潛桁架式智能養(yǎng)殖平臺——“海威2號”在湛江雷州市覃斗鎮(zhèn)流沙港下水投產。
“海威2號”擁有3萬立方米的水體空間,單個養(yǎng)殖周期的產量可達50萬公斤以上。平臺還搭載了光伏電力系統(tǒng)、5G通信模塊和自主設計的漁業(yè)大數據系統(tǒng),能實現養(yǎng)殖全程數字化管理,包括自動投餌、實時監(jiān)測等功能。工作人員通過壓載系統(tǒng)控制平臺上浮下潛,就能完成采收、網衣清洗等繁重作業(yè),養(yǎng)殖效率大增,人力成本節(jié)約六成。
“海威2號”的“掌舵人”,是廣東海威農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定。每次登上這片汪洋中的“鋼鐵堡壘”,年過六旬的他,總是禁不住心潮澎湃思緒萬千——誰能想到,一個祖祖輩輩以打魚、耕種為生,從小在海邊長大的農民子弟,一個40年前還在土塘養(yǎng)蝦的退伍軍人,一轉眼,竟成了湛江第一個“漁業(yè)重器”的締造者?
劉定的臉,是湛江標志性的紅土色,說話時總是笑呵呵的——那是一種與海打了一輩子交道、看過太多驚濤駭浪而獨具的豁達與平和。
劉定1960年出生于雷州市覃斗鎮(zhèn)。1982年,他從部隊退役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開始養(yǎng)殖對蝦。
湛江擁有悠久的養(yǎng)蝦史。明代《雷州府志》在“土產”篇中,就已把蝦列為當地特產。
1988年,劉定追隨時任黃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的趙法箴學習南美白對蝦育苗技術。那時,50多歲的趙法箴每天天不亮就去育苗場例行檢查,一發(fā)現問題,立刻脫了外套下塘干活。老師這種認真、果決的行事風格,對劉定此后的創(chuàng)業(yè)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994年,劉定創(chuàng)辦了海威集團的前身——湛江海威水產有限公司。取名“海威”,意為“進軍海洋,振興國威”。
正當劉定的事業(yè)駛入快車道之際,一次沉痛打擊突如其來——2008年,公司近海養(yǎng)殖設備被一場臺風悉數摧毀。當他趕到現場時,基地已是滿目瘡痍,撈上岸的死魚堆積如山,前期投入付諸東流。
關于臺風巨大的破壞力,史料中不乏記載。秦觀于元符二年(1099年)被貶至雷州,他在組詩《??禃率住分校兔枥L過嶺南地區(qū)臺風來襲時“怒號兼晝夜,山海為顛蹶”的可怕景象。
每次臺風預警一來,劉定就會整宿整宿睡不著覺。
2015年,臺風“彩虹”肆虐,一位客戶的漁排被毀,血本無歸,還欠著海威集團280多萬元的飼料款。“他都傾家蕩產了,我們怎么忍心再去追債?”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過后,劉定站在破碎的碼頭,望著海面散落的木板和養(yǎng)殖戶絕望的眼神,那種無力感再次深深刺痛了他。
那一刻,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運用現代化的設備和先進的科技手段,挺進深遠海,打破傳統(tǒng)漁業(yè)養(yǎng)殖“受制于天”的魔咒!
2022年4月,湛江首個深遠海大型養(yǎng)殖平臺、海威集團斥資2000多萬元打造的“海威1號”建成投產。
然而,面對劉定“吃螃蟹”的魄力,“老對手”臺風絲毫沒有手軟。又一場風災給他一個結結實實的下馬威——“海威1號”網箱內的3.6萬多條魚死亡近2萬條,直接損失達到1000多萬元。
“今年損失,明年再戰(zhàn)!”從軍的經歷,錘煉了劉定不折不撓的性格?!芭龅絾栴},就解決問題。”這是他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后來的“海威2號”從設計論證到建造施工,歷時10個月。在劉定的指揮下,技術團隊汲取“海威1號”的教訓,改進各項設計細節(jié),著力提升平臺的抗風浪性能。平臺吃水深度增加至水下12.5米,底部增設了人工生態(tài)礁體,為魚群提供躲避風浪和天敵的“庇護所”。
下水那一刻,“海威2號”的主體桁架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劉定注視許久,終于感到一絲踏實:“有了它,我們真正在藍海扎下了根!”
2023年,海威集團迎來了一個重要的人事變化——劉定的小兒子劉東戈出任總經理一職。
剛過而立之年的劉東戈曾留學英國,主修金融,畢業(yè)后在深圳一家知名證券公司工作三年。當上“小劉總”之后,他感悟最深的,是父親這輩子有多難。
平日里,劉定經常說:“這一行太辛苦,像我這個歲數還在干養(yǎng)殖的,全湛江就沒幾個!”對于話里包含的驕傲與苦澀,劉東戈終于有了切身的體會。
特別是每次在臺風夜里,看到劉定盯著手機里的天氣預報輾轉難安,他愈發(fā)明白,發(fā)展現代化海洋牧場,不僅是父輩的心愿,更意味著一份責任傳承。
經過兩年多的摸爬滾打,劉東戈漸漸挑起了大梁。今年上半年,在水產品出口方面,他帶領團隊做出了3000多萬元的業(yè)績。下一步,他打算單獨成立一家育種公司,完成上市融資。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一幅更加宏大的藍圖,正在這位年輕的接班人頭腦中醞釀。
給魚“建房”的設計師
“海威2號”誕生后不到一年,又一顆新星在湛江市東海島西南側海域升起,并接過了“廣東最大智能化深遠海養(yǎng)殖平臺”的頭銜。
這就是“恒燚1號”。平臺總長101米、寬47.5米、高27.5米,面積比11個籃球場還要大;養(yǎng)殖水體規(guī)模達6萬立方米,相當于48個標準游泳池——這個重達2000噸的海上“巨無霸”,從設計到主體建造完成,只用了短短3個月的時間!
這驚人的“湛江速度”是如何造就的?
沒有人比“恒燚1號”總設計師、湛江灣實驗室智能海洋裝備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宏更清楚問題的答案——這是用100個不眠之夜,8家聯合體單位、上千名員工一起“脫了幾層皮”才換來的奇跡!
出生于1987年的王宏,原本是中國船舶集團的工程師,2019年被柔性引進至湛江灣實驗室工作。在湛江,他一次次為大海的浩渺所震撼?,F代化海洋牧場發(fā)展的開闊前景,湛江灣實驗室包容、多元、鼓勵創(chuàng)新的文化氛圍,讓他選擇在湛江定居,把這里作為自己科研長跑的新賽場。
2023年7月,接到主持“恒燚1號”建設的任務時,他的第一反應,是“頭大”!他一人身兼總設計師和項目經理,從方案設計、材料采購、現場建造,到下水、試驗、拖航、安裝等,要辦的事千頭萬緒、堆積如山。
“天下之事,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王宏把這句話作為他的朋友圈簽名。他為設計方案定下一條總綱——這是給魚“造房子”,所有的設計,一定要服務于養(yǎng)殖。
在做總體性能和主體結構設計時,王宏的團隊摒棄了以結構為中心的傳統(tǒng)設計理念,更加注重平臺結構與養(yǎng)殖功能的融合設計。在以往更多考慮網箱本身抗臺風性能的基礎上,設計團隊更加注重考慮魚的抗臺風能力:連續(xù)浮體為魚群構造深水“避風港”,矩形張緊式網衣解決網衣磨損以及傷魚等問題……其目的,就是讓這個魚住的“海景房”安全、寬敞又舒適。
更大的壓力,來自工期的緊迫。
7月項目啟動,8月完成114份圖紙設計,8月20日船廠開工,11月桁架主體合龍……那段時間,王宏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時間緊、任務重、困難多”。深夜,設計室內燈火通明,團隊通宵達旦地開會、改方案,他帶著被子,就在辦公室里睡折疊床;白天,碼頭上機器轟鳴,焊光閃爍,他和工程師端著涼透的盒飯,在嗖嗖的海風中緊張地討論施工細節(jié)……
隨著“恒燚1號”交付投產日期的臨近,他每一天都得使出渾身解數,“像打地鼠一樣”,應對層出不窮的突發(fā)狀況。大到找海事部門開通綠色通道,加快辦理拖航許可,小到協調碼頭加裝橡膠護舷,他“恨不得一天掰成兩天用”。
王宏的家人都在武漢,剛到湛江時,兒子還不滿半歲。在平時,每隔半個月,他便會開啟一趟“跨省通勤”的模式——周五下班后飛往武漢,然后趕在下周一上班前回到實驗室。但在建造“恒燚1號”的那幾個月,他即使出差路過武漢也無法回家看看,真正體會什么叫“三過家門而不入”。
另一位設計主管,在妻子臨產前一個小時還在處理工作。女兒出生后,他只請了一天陪護假,第二天晚上就主動返回實驗室加班……愧疚、擔當、“頂硬上”,交織成那段日子苦樂參半、一言難盡的滋味。
2024年4月,“恒燚1號”投入運行,不到半年,便迎來了大考——當年9月,最大風力達到17級的超強臺風“摩羯”過境,王宏和團隊成員都緊張地守在監(jiān)控屏幕前。當看到平臺在暴風驟雨中穩(wěn)如磐石,而且事后經過檢驗,發(fā)現主要設施外觀完整,網衣未發(fā)現破損,網箱中總計36萬尾金鯧魚、章紅魚等魚苗,淘汰總數不足100尾。他的心終于安然地放下。他說:“大海會獎勵每一個真正熱愛她的人,那一瞬間的感動,讓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報。”
在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廣東“藍色基建”的科技含金量不斷提升,現代化“耕海艦隊”日益壯大:全球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yǎng)殖工船“灣區(qū)伶仃”號,全國最大的風漁融合養(yǎng)殖平臺“伏羲一號”,粵東最大支腿式(桁架式)重型海洋牧場平臺“龍宮號”……從科研到應用,眾多“全球首創(chuàng)”“中國第一”,合力筑牢、壯大“藍色糧倉”,讓“海洋牧歌”愈唱愈響亮。
巧思迭出的“鎖鮮術”
現代化海洋牧場,是涵蓋從“一粒種”到“一條魚”,從生產、加工、銷售、運輸到用海管理等環(huán)節(jié)的復雜系統(tǒng)工程,需要全鏈條協同發(fā)力,方能釋放最大價值。
白蕉海鱸,是珠海市斗門區(qū)白蕉鎮(zhèn)的一張“閃亮名片”。生長于咸淡水交匯的獨特水域,白蕉海鱸以體型修長、口感鮮美享譽四方。2009年,“白蕉海鱸”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如何讓這條“有故事的魚”,從珠江口“游”上千家萬戶的餐桌?珠海集元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謝祖銘,為此摸索了將近20年。
謝祖銘是汕尾人。2005年剛到斗門時,他從餐飲業(yè)做起,后來又涉足白蕉海鱸的養(yǎng)殖、代購代銷業(yè)務??蓻]料到,出師不利,他養(yǎng)魚的第一年就遇上了天災。
2008年初,連續(xù)一個月的大范圍寒潮和陰雨天氣,使得白蕉鎮(zhèn)的養(yǎng)殖戶出現恐慌情緒。因為擔心魚會凍傷受損,人們爭先恐后地出貨,導致魚價一路下滑,跌破了養(yǎng)殖成本價。
一番“割肉清倉”的操作結果,使謝祖銘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10畝魚塘,竟然虧了100多萬元!
從小就腦子靈活的他,轉而開始琢磨:假如在豐收時收購海鱸,再用冷鏈儲藏,等到年底或是禁漁期“錯峰出售”,能不能化“?!睘椤皺C”呢?
橫亙在他面前的最大障礙,是中國人信奉了千百年的“飲食之道”——“不鮮不食”。
春秋時期的《論語》就曾提出:“魚餒而肉敗,不食?!币簿褪钦f,魚一旦不新鮮,就不會有銷路。那么,倉儲的海鱸又該怎么保鮮呢?
謝祖銘想到了小時候父輩們做魚時的辦法——趁魚鮮活的時候盡快排干魚血,這樣能讓魚肉保持鮮甜、清爽。但到底在海鱸哪個部位放血最好?光是這一點,就讓他和工人們試驗了一個多月。
他接著又嘗試了腌制海鱸。為了達到標準化生產,他一天最多試吃過100多條腌魚,蒸、煎、燜、煮,變著花樣地嘗試,直到滿意才罷休。
“快手菜”的流行,讓謝祖銘又想到了一個點子——海鱸切片,做成酸菜魚預制菜。可當他一提出這個想法,立刻遭到身邊人的齊聲反對:海鱸的肉在烹飪后呈蒜瓣狀,蒜瓣肉怎么能切片呢?
謝祖銘偏偏“不信邪”,就喜歡“做一點別人沒做過的事”。他帶著加工師傅,沒日沒夜地研究魚片的下刀角度、切片厚薄、力道深淺,每個技術步驟都量化為具體指標。
2017年,集元水產成了斗門第一家推出海鱸魚片的企業(yè)。經過深加工的白蕉海鱸,從過去1斤只能賺兩三角錢,到現在能賺3元多,利潤增長了10倍以上。
“想要干事創(chuàng)業(yè),就一刻也不能停歇,沒法躺平?!敝x祖銘抱著這樣的想法乘勝追擊,轉戰(zhàn)線上平臺,嘗試直播帶貨。
另一邊,斗門更多的企業(yè)正鉚足勁兒,在水產精深加工的快車道上沖刺。
珠海誠匯豐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離集元水產一步之遙。走進該公司的無塵加工車間,一幅機械臂與靈巧的人工協同操作的畫面躍然眼前:去鱗、開背、臭氧消殺、精準腌制、真空打包、急速冷凍鎖鮮……頃刻間,一條條活魚就在自動化流水線上蝶變?yōu)轸~片、魚塊、魚柳等各種形態(tài)的產品。
從塘頭捕撈到送進工廠加工,全程控制在1個小時內;起魚柳在8秒之內完成;加工后的魚立即冷凍,冷凍后15分鐘內完成入庫……公司負責人謝偉強相信,制定標準、嚴格執(zhí)行,是做好品控管理的不二法門。
謝偉強是湖南人,剛剛邁入知天命之年,今年是他來珠海的第三年。30年豐富的養(yǎng)殖業(yè)經歷,讓他談話時語調鏗鏘、底氣十足?!澳憧?,‘食’字是怎么寫的?是‘人’字下面一個‘良’字!做食品的,講的就是良心。食品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線!”
公司最近新添置了一臺液氮速凍機,只要幾分鐘,魚肉的中心溫度就可以降到零下18攝氏度,能最大程度鎖住海鱸的營養(yǎng)和風味,但每噸凍品成本會比原來的速凍方式高出1000多元。謝偉強說:“我們都覺得,這錢花得值,因為它更大程度上鎖住了魚的鮮味,產品質量會更好。”
“現在哪一行不卷?要卷就卷品質、卷創(chuàng)新,不能卷底線!”今年初,謝偉強的團隊精心研發(fā)了一款高品質的松鼠鱸魚新品,成功打入英國市場,第一個月就出口了一個集裝箱,共有2000多箱、數萬條松鼠鱸魚,市場反響熱烈。
隨著斗門預制菜產業(yè)園、湛江國際水產城等項目落地生根,金鯧魚、生蠔、海鱸三大海鮮品類,每個品類近200億元級產業(yè)鏈朝著縱深發(fā)展。
放眼未來,現代化海洋牧場與海上觀光旅游、休閑海釣等相結合,更多的海洋經濟增長點陸續(xù)“浮”出水面。
牧洋為田,向海而興——這是嶺南先民自古以來賦予“滄海桑田”的別樣詮釋;勇立潮頭,無懼浮沉——這是大海給予人們最深刻、最偉大的饋贈。
廣東的實踐深刻印證:發(fā)展現代化海洋牧場,不僅是一場漁業(yè)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更是一次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的文明進階。
這是一條通往人海和諧、永續(xù)發(fā)展的希望之路。
觀察
人海和諧的耕海牧漁路
作為中國海洋大省,當前,廣東在加快構建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yè)鏈條的過程中,將“疏近用遠,生態(tài)優(yōu)先”的理念貫穿于方方面面,走出了一條生態(tài)保護與產業(yè)發(fā)展相得益彰的“耕海牧漁”新路。
潮州饒平的探索,就是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中堅持這一原則的典型:通過“木改塑”,拆除傳統(tǒng)木質漁排、建設新型塑膠漁排,讓傳統(tǒng)木質漁排與新型塑膠漁排“交班”,壓減近海養(yǎng)殖空間、拓展遠海養(yǎng)殖規(guī)模,以此改善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
饒平魚多多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健算了一筆生態(tài)賬:“新型塑膠漁排養(yǎng)殖空間利用率更高,環(huán)保性能優(yōu)越,使用壽命也更長。相較于傳統(tǒng)木質漁排10—20年的壽命,新型高密度塑膠漁排的使用年限可達20—30年。”
此外,由于抗風浪能力強,新型塑膠漁排可以在更遠、更深的海域使用,有助于壓減近海養(yǎng)殖空間、拓展深海養(yǎng)殖規(guī)模。而使用新型塑膠漁排,也將使周邊海水流動性更好,能夠進一步改善水質。
不僅是饒平,目前全省已升級改造養(yǎng)殖設施超5萬畝,累計清拆傳統(tǒng)網箱、蠔排等超6萬畝。另一個重要措施是大力推廣可回收再利用的環(huán)保型高密度塑膠漁排,逐步淘汰傳統(tǒng)“木質+白色泡沫浮球”的落后模式,努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的和諧統(tǒng)一。
事實證明,現代化海洋牧場的建設,正在讓海洋生態(tài)變得越來越好,珠海格盛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兵在“格盛1號”深遠海養(yǎng)殖平臺附近海域發(fā)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定時投餌吸引了大量自然魚類聚集,進而引來了以魚為食的中華白海豚。
同時,深海養(yǎng)殖區(qū)的重力式深水網箱等設施使用錨固系統(tǒng)固定,并不適合拖網漁船作業(yè),反而為其他魚類提供了棲息和繁衍的“避風港”,這客觀上起到了修復近海漁業(yè)資源的效果。
碧海銀灘就是金山銀山。當一抹晚霞染紅珠江口的海面,一群中華白海豚躍出水面,劃出優(yōu)美的弧線。這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正是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最生動的注腳。
采寫:南方+記者 郭珊 黃進